十月第一個周末夜晚,有幸參加了一場女性專業職人聚會,這個專業在二三十年前很少有女性擔任,但目前在大學科系的女學生占比已高達6成。聚會主持人先提到台灣女權的發展,並感謝台灣女權先賢們的努力,在聽到任職某家電器公司的女性前輩經驗分享後,真有點感受到所謂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身在台灣的父系社會下,性別平權的發展目前仍有進步之空間,雖說台灣婦女於1947年即擁有選舉權,但真正開始民選總統也是近二十年的事。
提到選舉權,對於研究女權運動以及現代西方服飾史的人,是很難不認識這位地表最強的女權運動者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1858~1928),這位英國大媽是促成二十世紀婦女獲得參政及投票權的先趨。當然,先趨者意旨走在潮流前端之人,但服飾潮流從古至今就不曾由大媽界領軍,特別是在艾德華時代的時尚界,引領潮流者通常上為達官貴族,下由名人情婦帶動 (如下圖的Alice
Keppel),既然如此那潘克斯特又是為何會出現在現代西方服飾史當中???這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
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1858~1928) 女權運動者 |
![]() |
艾利絲·吉寶
(Alice Keppel,1868~1947)
愛德華七世的情婦 卡蜜拉的曾祖母 |
話說潘克斯特在婚前已是位女權運動者,超酷的是她那個當律師的老公還很支持,可惜在那麼酷的老公翹辮子後,潘克斯特為了養家餬口,便找了一份戶口出生死亡登記的工作為生,然而這份工作也讓她看到更多中下階層婦女的辛酸,因此她成立了一個名為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的婦女政治團體,更採用各項公開活動來促進婦女更好之生活,這些公開活動也的確獲得媒體的注意,但登上的版面卻是社會版而不是時尚版。這個簡稱WSPU的婦女團體可不是你所想的那種貴婦團,在各項公開活動中除了攻擊英國政治人物座車,還有與警察對持的示威遊行、絕食抗議、擊破玻璃窗及焚燒政府建築物…等,WTF好樣的暴力貴婦們 (突然有種影像閃過腦海,那群頭戴大帽身著長裙裝扮之貴婦,跨騎哈雷舉著大旗長揚而去)。
其實在這些示威婦女當中還真不乏貴婦等級者,其中最有名的應屬英國著名作曲家:埃塞爾·瑪麗·史密斯女爵士,她也曾提到早期婦女之反抗活動過程中,參加抗議的婦女在相約定之時間紛紛走上倫敦各主要大街,將事先預藏於手提包中的錘子拿出並沿途砸碎商店櫥窗玻璃,哇! 這群”嘯駁”肯定超愛信義計劃區。另外,這群WSPU團體也肯定是斧頭幫的原型,斧頭其實是另一位大媽的故事,但這就要等到下一次再來揭曉,難怪由當時的傳世印刷物上可見婦女身上除頭戴大帽,右手握有正式選票外,還在左手腕著一個不小的手提包(見下圖OH YOU VOTE),但那頸上所戴之金墜鍊意指為何就尚待討論。
![]() |
電影suffragette海報 |
這部電影目前台灣尚未上映,而英美上映時間則剛好是在本月份(先說這絕無廣告之意),當我搜尋到上圖之電影海報,便依據海報上的英文標題主觀認定,此電影內容應該是在敘述Emmeline Pankhurst跟她的女兒們的女權奮鬥故事,當下即不由自主的開始演起小劇場,劇情就是那種家庭倫理加英雌事蹟,外掛一些帥哥綠葉來陪稱女主角,可歌可泣浪漫唯美的英雌故事…等~~~夠了~別忘記老師說過推論後要驗證才夠科學。
基於好奇上網搜尋這部電影的預告片,腰瘦~沒中英文字幕還是英國腔,這是要逼屎誰啊!!! 還好網路世界無遠弗界,梅姨所飾演的角色就跟真實歷史一樣,而電影海報左邊那位,由海倫娜寶漢卡特飾演的是位真實女權歷史人物,原是一位教導婦女阻擊術的女教師,只是在電影中她的職業被改為藥劑師,至於中間那位由凱莉墨里根飾演的電影主人翁,就讓人有點對應不到真實歷史當中。跟據各種女權文史資料與電影所釋放出的有限資訊分析下,其實有位工人階級出身的WSPU高階幹部,就是英國紡織廠女工安妮.肯尼(Annie Kenney,1879~1953),與電影主人翁在各個面向上算是有點對應。
電影主人翁在歷史上是誰其實不重要,重要是前述女性專業職人與電影主人翁都同是職業婦女,都常要在工廠工作,而且都需要跟男性同仁互動,都在工作職場與家庭育兒間徬徨掙扎(噴淚~待擦擦眼淚先)。這也就如同粉紅色是否為女性色彩的討論,有女性朋友認為被粉紅色標籤化,但也有女性朋友超愛粉紅色;或許,就如此次聚會之協同主持人轉述男性同仁對性別平權的反應,有男性就說:曖! 怎麼女性老是有迫害妄想的念頭,而也有男性就會說:這真有趣,我也想知道女性觀點。最後,套用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名言:「性別平權是一種愛,因為疼惜,所以尊重。」
參考資料:
BBC - History -
Emmeline Pankhurst
歷史見證:英國女權運動
The handbag an illustrated history by
Caroline Cox 2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