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中國古代袋包-公務人員篇

    服飾和人類的日常生活向來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服飾的發展即代表著人類文明的一種進程。中國歷代皆有禮法明文規定,對於不同品級之官員須穿戴不同冠帽、髮型、服式、飾品來做為身分的區分。袋包在上述分類即歸類於飾品中的配飾,而飾品中尚有紋飾、面飾及首飾一共四類。中國古代的袋包其造型多為附有繫繩可繫於腰間的垂吊小囊,依官職位階等級授予不同材質與顏色來作為區別,這種依服飾來作為等級差別之章服制度也由夏商一直沿襲到清末。

    袋包在中國古代多稱「囊」或「荷囊」,荷意旨負荷,囊意旨袋子。袋包在當時的官員服飾品級區分中,有配有官印之官員以盛印綬的「鞶囊」。古代史書[隋書.禮儀志六]:「鞶囊,二品以上金縷,三品金銀縷, 四品銀縷,五品、六品綵縷,七、八、九品綵縷,獸爪鞶,官無印綬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晉書.輿服志十五]:「諸假印綬而官不給鞶囊者,得自具作,其但假印不假綬者,不得佩綬。鞶,古制也。漢世著鞶囊者,側在腰間,或謂之傍囊,或謂之綬囊,然則以紫囊盛綬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時。」

隋代袋包形式
乾陵官員石雕 蹀躞帶上掛著鞶囊
    唐朝時期為了辨識出入宮廷之官員,特別將刻有官職、姓名的魚符盛於「魚袋」,以作為出入宮廷合符放行。其中雖有段時期將魚袋改為龜,之後又依舊配魚袋。在得到賞賜的紫色或緋色官服的同時,連帶會同時賞給同級的魚袋,也因此發展到當過官者即可終身佩帶魚袋。[新唐書.車志十四]:「高宗給五品以上隨身魚銀袋,以防召命之詐,出內必合之。三品以上金飾袋。垂拱中,都督、刺史始賜魚。天授二年,改佩魚皆為龜。其後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四品以銀,五品以銅。中宗初,罷龜袋,復給以魚。郡王、嗣王亦佩金魚袋。景龍中,令特進佩魚,散官佩魚自此始也。然員外、試、檢校官,猶不佩魚。景雲中,詔衣紫者魚袋以金飾之,衣緋者以銀飾之。開元初,駙馬都尉從五品者假紫、金魚袋,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緋、魚袋,五品以上檢校、試、判官皆佩魚。中書令張嘉貞奏,致仕者佩魚終身,自是百官賞緋、紫,必兼魚袋,謂之章服。當時服朱紫、佩魚者衆矣。」到了宋朝以後,魚袋演變成為繡有金、銀魚形裝飾的小袋,其原本盛放魚符的初義漸失,進而轉化成為一件可彰顯尊榮的袋包飾物。[宋史.輿服志一百零六]:「魚袋。其制自唐始,蓋以為符契也。其始曰魚符,左一,右一。左者進內,右者隨身,刻官姓名,出入合之。因盛以袋,故曰魚袋。宋因之,其制以金銀飾為魚形,公服則繫於帶而垂於後,以明貴賤,非復如唐之符契也。太宗雍熙元年,南郊後,內出以賜近臣,由是內外升朝文武官皆佩魚。凡服紫者,飾以金;服緋者,飾以銀。庭賜紫,則給金塗銀者;賜緋,亦有特給者。京官、幕職州縣官賜緋紫者,亦佩。親王武官、內職將校皆不佩。真宗大中祥符六年,詔伎術官未升朝賜緋、紫者,不得佩魚。」鞶囊、魚袋於造型上皆是附有繩索可繫於腰際的小袋子,依據不同材質與顏色來搭配不同品階之官服,其主要功能是用於裝載可表以身分的證物,如以現今的袋包功能來作為分類則可歸類於證件袋。

    古代官場中除了證件袋,尚有以皮革製成專供「笏」與筆收納的「契囊」,其顏色飾紫所以也稱為「紫荷」。具古書中記載;笏也就是古代官員上朝時所持的手板,手板上附有筆可供書寫紀錄,不需使用時可插於腰帶上或裝於紫色皮革袋內並使用左肩背負。[晉書.輿服志十五]:笏,古者貴賤皆執笏,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紳垂長三尺。笏者,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今之白筆是其遺象。三臺五省二品文官簪之,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不簪,加內侍位者乃簪之。手版即古笏矣。尚書令、僕射、尚書手版頭復有白筆,以紫皮裹之,名曰笏。[南齊書‧輿服志九]:百官執手板,尚書令、僕、尚書,手板頭復有白筆,以紫皮裹之,名曰「笏」。漢末仲長統謂百司皆宜執之。其肩上紫袷囊,名曰「契囊」,世呼為「紫荷」。[隋書‧禮儀志六]:笏,中世以來,唯八座尚書執笏。笏者白筆綴其頭,以紫囊裹之。其餘公卿,但執手版,荷紫者,以紫生為裌囊,綴之服外,加於左肩。周遷云:「昔周公負成王,制此衣,至今以為朝服。」蕭驕子云:「名契囊。」案趙充國傳云:「張子孺持囊簪筆,事孝武帝。」張晏云:「囊,契囊也。近臣負囊簪筆,從備顧問,有所記也。」由上述即可得知古代官員會背著裝有供筆記使用的記事板與筆去上朝議事。

    另有供盛放文具的「算袋」,官員所用者以色彩區分等差。[舊唐書.輿服志二十五]:龍朔二年,司禮少常伯孫茂道奏稱:「舊令六品、七品著綠,八品、九品著青,深青亂紫,非卑品所服。望請改八品、九品著碧,朝參之處,聽兼服黃。」從之。總章元年,始一切不許著黃。上元元年八月又制:「一品已下帶手巾、算袋,仍佩刀子、礪石,武官欲帶者聽之。文武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並金帶。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並銀帶。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並石帶。庶人並銅鐵帶。」在編年史中[資治通鑑.唐神功元年]:「賜緋算袋,對未五品,於綠衫上配之。」


中國古代的公務人員要隨身的袋包還真不少,配有官印之主管就需要有放綬印的「鞶囊」,大家上班進公司就要有個可放識別證用的袋」,收納作筆記用的手寫板跟筆的「契囊」,最後還得背個存放各式文具的「算袋;其各式袋包的形制還得符合中央規範,古代章服制度這種主要通過材質、顏色及符號來分類階級的管理模式,真是體現老祖宗博大精深的智慧。


參考資料:
乾陵的那些石頭
http://www.365geo.com/325.html 
http://www.scimao.com/read/41705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