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台灣的洋服風潮

   上周6的午後天氣不錯, 就因天氣太舒爽(下午ㄟ愛睏!,為了確保聽講座時不度咕,就先到圓環買杯濃焦糖咖啡,再前往大稻埕參加印度手織布講座。循著目標迪化街一直走~~~走到嘴裡開始啐唸,干~好遠,沿途驚見許多身穿復古時裝的男女,款式大多是改良旗袍或歐美20年代的Flapper裝扮,還撞見頭戴毛氈鐘形呢帽的美女一枚(嚇我一跳,想說今天大稻埕是在拍戲嗎!!!,結果,原來是我遇到了大稻埕1920的變裝遊行。

    其實台灣的洋服風潮始於日據,而男女則各自藉由身體的不同部位開始轉換洋化,男性從剪辮子開始,女性則是由禁纏足來改變。男女洋服開始的時間點也有著些許落差,男性洋服風氣始於1910 年代,女性則於1930 年代才漸為風尚。所以在1920年代的台灣,並未與歐美同步流行Flapper裝扮,說到Flapper就會講很遠,所以還是下次再來講,回到當時的台灣女性流行服飾,主要是穿著寬袖口的短衫,下搭洋式裙子配皮鞋(見下圖右邊女子服飾,約1924年)
 
    雖說台灣在1924年的印刷刊物上,已有出現類似Flapper的服飾(見下圖日日新廣告),服飾上為H輪廓平胸裝扮,首飾配件可見長珍珠項鍊與小巧手腕包,但此風格裝扮要到30年代才在台灣蔚為風潮,伴隨著第一首台語流行歌曲跳舞時代」 的流行,1930才真的是台灣新女性與洋服的起始點。

重返日據時期觀賞《跳舞時代》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Jamdani 織品

印度手工織布講座
    前幾天參加了一個印度手工織布講座活動,這個講座位在迪化街上,場地是棟日據時期舊建築重新整裝,現場展品安排的簡約溫馨,會場人員個個都散發著文藝青年氣息,我只有手上咖啡可以給掰一下假文青。講者是Maku Textile公司的創辦人,分享了他家鄉的Jamdani傳統手工織染技術,從撚紗到染色分線、傳統手織機、提花技法、挑織技法與傳統紋飾等。


    說到這個傳統的Jamdani織法,真的是漂亮又細緻,已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細緻的Jamdani經由棉花手撚、手紡紗成紗線,再由手工機織成棉薄紗,過程需要多種技術力與熟練人力方可完成;這種費工耗時的手工技藝,也跟其他傳統技藝一樣,難抵時代洪流沖刷後的日漸凋零。講者也意識到此窘境,因而創辦Maku Textile公司並誓言以Jamdani織技字典來傳承。


    用心看Jamdani織品,其細緻度是真的~真的~真的超漂亮,特別在講者分享後有現場印度紗麗穿著展示,后~真是給它漂亮的差點衝動買來穿去學校圖書館街上走走。好啦! 不然買條圍巾來耍飄逸文青風好了~~~可惜講座結束後那店人爆多,趕著赴另一場約會的我,就只能期待下次再來逛。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照片裡的百年時尚-歷史影像的背後: 70年代年輕人反社會表現

龐克音樂與服飾
   性手槍樂團(Sex Pistols )的經紀人麥爾坎麥克勞倫(Malcom McLaren),是日後撼動世代的龐克風潮之關鍵人物。麥爾坎‧麥克勞倫與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70年代,倫敦開設服飾店“SEX”也隨即引爆了龐克服飾美的定義。所以龐克音樂與服飾的結合,即從一開始就轉化成為一種青年人次文化的具體實踐。特別在1977 年,英女王加冕25 周年紀念日,Sex Pistols 出版了一張專輯叫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封面上(見圖01)用安全別針給英女王肖像上做了穿刺,以此Sex Pistols達到了他們的歷史最高點。此後安全別針與英女王肖像圖也成為龐克和叛逆的象徵,1977年性手槍樂團(Sex Pistols)所推出的女王T恤如圖02,就用別針遮住女王嘴巴;此即可看出當時年輕一代挑戰傳統階級的意識,如同Malcolm Barnard2004﹚所說:有如利用流行與服裝來挑戰階級地位區分的現象。
01 God Save the Queen

02女王T  
龐克服裝設計師
    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80年代開啟品牌設計之路,90年代初期成為英國年度設計師,從此奠定了大師級的地位。由此可見當她投入時尚產業成為英國年度設計師後便是將龐克推向全世界的時期。她令人讚賞之處是從傳統歷史服裝裡取材,採戲謔、諷刺手法轉化為現代風格的設計,從傳統中找尋創作元素,將有如過時的束胸、厚底高跟鞋、經典蘇格蘭格紋等設計重新發揮,又再度成為嶄新的流行服飾,就如同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自述:Fashion needs irony. My clothes always make me laughWestwood設計精神是以另類次文化的精神導入至高級服裝設計,並不斷表現出衝突與矛盾的設計美學﹙葉立誠,2000﹚。雖然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成功的將龐克倒入了時尚體系,但是龐克由來自社會弱勢階級,卻諷刺的將自己交給了時尚霸權的優勢階級。恰如Malcolm Barnard2004﹚所言,龐克很快的就被資本主義系統所應用,也被優勢階級所應用,這也算是一種除去精神而徒留形式美的融合。

龐克時尚美學
    流行是一種工具,而流行所能併入的風格總是令人驚訝﹙Malcolm Barnard2004﹚。早期龐克服飾是賦予日常物品美學價值,比如將衣物撕裂再系上安全別針或捆帶,用顏料在衣物上作畫和裝飾,把黑色的垃圾塑料袋作為襯衫或衣裙,把扣針、鎖頭、剃鬚刀等作為飾物。龐克服飾的DIY 創造概念,對於日後的藝術、大眾文化都有著頗深的影響,特別對於服飾美的定義更跳脫以往既定印象。龐克在性別上並無分歧,除了相同的DIY服飾外,龐克男女都盛行ㄧ種“mohawk ”髮型(見下圖03),當人穿著龐克服飾與“mohawk ”髮型是幾乎分不出男女。龐克風格顯示出時尚如何挑戰性別和美的刻版印象(Harriet Worsley 2012) ,龐克所樹立的美學:如下圖04的龐克服飾:破爛牛仔褲、鎖頭項鍊、大量別針、刺蝟頭、英國旗,以及拼貼手法所組成的唱面封面與海報,都成為後世龐克的典範,甚至影響時尚設計與現代藝術。誠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執行長Thomas P. Campbell指出:「龐克不是一時的流行現象,它是一種態度、文化和美學。」
03 mohawk髮型
04龐克服飾
 
参考文獻與資料:
Malcolm Barnard著;鄭靜宜譯(2004)。流行溝通。桂冠。
葉立誠(2004)。中西服裝史。 商鼎。
Harriet Worsiey;莊靖譯(2012)。改變時尚的100個觀念。台北:臉譜,城邦文化出版。
Sex Pistols manager Malcolm McLaren dies in Switzerland aged 64
2 October 2012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264639/Malcolm-McLaren-dies-aged-64.html
天婦羅。Punk Style 01 龐克頭。http://mypaper.pchome.com.tw/marie8826/post/1241941368
艾咪囈語隨便記。淺談龐克的「態度」及其美學表現。http://goya.bluecircus.net/archives/006003.html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英國知名美食評論家鮑爾斯(Tom Parker Bowles)品嚐台北饒河夜市小吃

連假第一天睡到飽,上網瀏覽沒多久,乎見一則聳動美食標題:「台灣是地球最夯的美食終極地」,因包山包海(筆者)熱愛美食文化及佳餚品嚐(其實是好吃俗人一枚),基於好奇趨使瀏覽內文,原來是篇概述英國美食評論家鮑爾斯,於英國Esquire雜誌10月號的台灣美食專文介紹。大概是出於台灣人的自豪心態,在看完標題下之內文介紹後,竟然起肖按到延伸閱讀去瀏覽,這一按就連到了一條原文的不歸路上, 英國Esquire雜誌10月號原文出處,請見下處截圖
英國Esquire雜誌10月號的台灣美食專文

這一篇美食專文寫的實在有夠多英文字實在有夠誠意,保守估計約有40幾段,而最吸引我的是介紹台北饒河夜市小吃的那兩段文。不會吧! 全台夜市小吃都差不多是那幾樣,而且台灣人誰沒吃過夜市小吃片肖ㄟ ;對!沒錯,他在這篇專文中所提及的夜市小吃至少有:烤玉米蚵仔煎、藥燉排骨滷肉飯、胡椒餅、肉圓、臭豆腐等的常見小吃

鮑爾斯在夜市小吃撰文內容之所以吸引我,原因是他針對幾種小吃名稱採台語音譯書寫,雖然我個人對於他在肉圓的描述有點意見Sorry,本人是肉圓狂熱份子),例如:其中他對肉圓的尺寸描述除了有點浮誇外,還漏掉肉圓最重要的醬料,不過後面對肉圓皮形容的倒是滿貼切。請見鮑爾斯描述肉圓的原文:「Ba-wan, hulking great meatballs, the size of a heavyweights fist, wrapped in a chewy, glutinous skin.」。

根據包山包海(筆者)的可靠線人所提供之消息指出,台北饒河夜市並無歷史悠久或著名肉圓攤,不過到昰有幾家歷史悠久且著名的小吃攤商,例如:超過30年的潤餅卷,光是那招牌上潤餅卷的字體就値得研究(見下圖招牌字體,已徵求攤商拍照認可,照片由可靠線人提供)。當然,我們不可能是去夜市研究字體,小吃才是可靠線人今夜甘冒風雨前去台北饒河夜市田調的主因;饒河夜市超過20年以上的小吃攤商很多,其中還有烤玉米、炸甜甜圈、藥燉排骨、土地公廟後的麵線等。


可靠線人說今夜的台北饒河夜市很擠,加上只有線人一枚前往夜市,無法一家一家買來吃給我看(哇!那還真是辛苦您了),承諾下次必定再持續進行其他小吃之追蹤報導。好的! 以上,我們就先謝謝可靠線人在台北饒河夜市的連線報導,現在我們可以再來溫習一下夜市小吃的音譯,鮑爾斯對蚵仔煎的音譯(Oh ah jian)、滷肉飯的音譯(Lou ba beng)、胡椒餅的音譯(Hu jiao bing)、肉圓(Ba-wan)。

最後來八卦一下,這位英國知名美食評論家鮑爾斯(Tom Parker Bowles),曾在2010年獲得美食評論獎,並出版過5本食譜,且常出現在美食節目擔任評審及為媒體評論美食。此外比較特殊的是她的母親,是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的第二任妻子卡蜜拉。

參考資料:
英食評家:台灣是地球最夯的美食終極地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照片裡的百年時尚-歷史影像的背後: 女權之聲

      十月第一個周末夜晚,有幸參加了一場女性專業職人聚會,這個專業在二三十年前很少有女性擔任,但目前在大學科系的女學生占比已高達6成。聚會主持人先提到台灣女權的發展,並感謝台灣女權先賢們的努力,在聽到任職某家電器公司的女性前輩經驗分享後,真有點感受到所謂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身在台灣的父系社會下,性別平權的發展目前仍有進步之空間,雖說台灣婦女於1947年即擁有選舉權,但真正開始民選總統也是近二十年的事。

    提到選舉權,對於研究女權運動以及現代西方服飾史的人,是很難不認識這位地表最強的女權運動者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1858~1928),這位英國大媽是促成二十世紀婦女獲得參政及投票權的先趨。當然,先趨者意旨走在潮流前端之人,但服飾潮流從古至今就不曾由大媽界領軍,特別是在艾德華時代的時尚界,引領潮流者通常上為達官貴族,下由名人情婦帶動 (如下圖的Alice Keppel),既然如此那潘克斯特又是為何會出現在現代西方服飾史當中???這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1858~1928
女權運動者
艾利絲·吉寶 (Alice Keppel1868~1947)
愛德華七世的情婦 卡蜜拉的曾祖母
        話說潘克斯特在婚前已是位女權運動者,超酷的是她那個當律師的老公還很支持,可惜在那麼酷的老公翹辮子後,潘克斯特為了養家餬口,便找了一份戶口出生死亡登記的工作為生,然而這份工作也讓她看到更多中下階層婦女的辛酸,因此她成立了一個名為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的婦女政治團體,更採用各項公開活動來促進婦女更好之生活,這些公開活動也的確獲得媒體的注意,但登上的版面卻是社會版而不是時尚版。這個簡稱WSPU的婦女團體可不是你所想的那種貴婦團,在各項公開活動中除了攻擊英國政治人物座車,還有與警察對持的示威遊行、絕食抗議、擊破玻璃窗及焚燒政府建築物WTF好樣的暴力貴婦們 (突然有種影像閃過腦海,那群頭戴大帽身著長裙裝扮之貴婦,跨騎哈雷舉著大旗長揚而去)

    其實在這些示威婦女當中還真不乏貴婦等級者,其中最有名的應屬英國著名作曲家:埃塞爾·瑪麗·史密斯女爵士,她也曾提到早期婦女之反抗活動過程中,參加抗議的婦女在相約定之時間紛紛走上倫敦各主要大街,將事先預藏於手提包中的錘子拿出並沿途砸碎商店櫥窗玻璃,哇! 這群嘯駁肯定超愛信義計劃區。另外,這群WSPU團體也肯定是斧頭幫的原型,斧頭其實是另一位大媽的故事,但這就要等到下一次再來揭曉難怪由當時的傳世印刷物上可見婦女身上除頭戴大帽,右手握有正式選票外,還在左手腕著一個不小的手提包(見下圖OH YOU VOTE),但那頸上所戴之金墜鍊意指為何就尚待討論。

OH YOU VOTE
Edwardian era 1906年貴婦們之照片

        所以,就因當時參加示威遊行及各項活動的爆走婦女常上報,後世才有機會藉由這些傳世照片來研究現代西方服飾。如各位想要自行驗證當時婦女爆走之傳世影像珍貴照片見下圖suffragett婦女照片,可上google打兩個關鍵字來搜尋,一就是Emmeline Pankhurst二是suffragette;然後就會出現一張張如下圖的suffragette婦女照片。最近發現打這兩個關鍵字搜尋後,會有機會看到美國女星梅姨的訊息,原因是她就在新電影suffragette中飾演Emmeline Pankhurst(見下圖電影suffragette海報)。

suffragette 婦女照片
電影suffragette海報
       這部電影目前台灣尚未上映,而英美上映時間則剛好是在本月份(先說這絕無廣告之意),當我搜尋到上圖之電影海報,便依據海報上的英文標題主觀認定,此電影內容應該是在敘述Emmeline Pankhurst跟她的女兒們的女權奮鬥故事,當下即不由自主的開始演起小劇場,劇情就是那種家庭倫理加英雌事蹟,外掛一些帥哥綠葉來陪稱女主角,可歌可泣浪漫唯美的英雌故事~~~夠了~別忘記老師說過推論後要驗證才夠科學。

      基於好奇上網搜尋這部電影的預告片,腰瘦~沒中英文字幕還是英國腔,這是要逼屎誰啊!!! 還好網路世界無遠弗界,梅姨所飾演的角色就跟真實歷史一樣,而電影海報左邊那位,由海倫娜寶漢卡特飾演的是位真實女權歷史人物,原是一位教導婦女阻擊術的女教師,只是在電影中她的職業被改為藥劑師,至於中間那位由凱莉墨里根飾演的電影主人翁,就讓人有點對應不到真實歷史當中。跟據各種女權文史資料與電影所釋放出的有限資訊分析下,其實有位工人階級出身的WSPU高階幹部,就是英國紡織廠女工安妮.肯尼(Annie Kenney1879~1953與電影主人翁在各個面向上算是有點對應。

    電影主人翁在歷史上是誰其實不重要,重要是前述女性專業職人與電影主人翁都同是職業婦女,都常要在工廠工作,而且都需要跟男性同仁互動,都在工作職場與家庭育兒間徬徨掙扎(噴淚~待擦擦眼淚先)。這也就如同粉紅色是否為女性色彩的討論,有女性朋友認為被粉紅色標籤化,但也有女性朋友超愛粉紅色;或許,就如此次聚會之協同主持人轉述男性同仁對性別平權的反應,有男性就說:曖! 怎麼女性老是有迫害妄想的念頭,而也有男性就會說:這真有趣,我也想知道女性觀點。最後,套用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8名言:「性別平權是一種愛,因為疼惜,所以尊重。」

參考資料: 
BBC - History - Emmeline Pankhurst
歷史見證:英國女權運動
The handbag an illustrated history by Caroline Cox 2007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中國古代袋包-公務人員篇

    服飾和人類的日常生活向來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服飾的發展即代表著人類文明的一種進程。中國歷代皆有禮法明文規定,對於不同品級之官員須穿戴不同冠帽、髮型、服式、飾品來做為身分的區分。袋包在上述分類即歸類於飾品中的配飾,而飾品中尚有紋飾、面飾及首飾一共四類。中國古代的袋包其造型多為附有繫繩可繫於腰間的垂吊小囊,依官職位階等級授予不同材質與顏色來作為區別,這種依服飾來作為等級差別之章服制度也由夏商一直沿襲到清末。

    袋包在中國古代多稱「囊」或「荷囊」,荷意旨負荷,囊意旨袋子。袋包在當時的官員服飾品級區分中,有配有官印之官員以盛印綬的「鞶囊」。古代史書[隋書.禮儀志六]:「鞶囊,二品以上金縷,三品金銀縷, 四品銀縷,五品、六品綵縷,七、八、九品綵縷,獸爪鞶,官無印綬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晉書.輿服志十五]:「諸假印綬而官不給鞶囊者,得自具作,其但假印不假綬者,不得佩綬。鞶,古制也。漢世著鞶囊者,側在腰間,或謂之傍囊,或謂之綬囊,然則以紫囊盛綬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時。」

隋代袋包形式
乾陵官員石雕 蹀躞帶上掛著鞶囊
    唐朝時期為了辨識出入宮廷之官員,特別將刻有官職、姓名的魚符盛於「魚袋」,以作為出入宮廷合符放行。其中雖有段時期將魚袋改為龜,之後又依舊配魚袋。在得到賞賜的紫色或緋色官服的同時,連帶會同時賞給同級的魚袋,也因此發展到當過官者即可終身佩帶魚袋。[新唐書.車志十四]:「高宗給五品以上隨身魚銀袋,以防召命之詐,出內必合之。三品以上金飾袋。垂拱中,都督、刺史始賜魚。天授二年,改佩魚皆為龜。其後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四品以銀,五品以銅。中宗初,罷龜袋,復給以魚。郡王、嗣王亦佩金魚袋。景龍中,令特進佩魚,散官佩魚自此始也。然員外、試、檢校官,猶不佩魚。景雲中,詔衣紫者魚袋以金飾之,衣緋者以銀飾之。開元初,駙馬都尉從五品者假紫、金魚袋,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緋、魚袋,五品以上檢校、試、判官皆佩魚。中書令張嘉貞奏,致仕者佩魚終身,自是百官賞緋、紫,必兼魚袋,謂之章服。當時服朱紫、佩魚者衆矣。」到了宋朝以後,魚袋演變成為繡有金、銀魚形裝飾的小袋,其原本盛放魚符的初義漸失,進而轉化成為一件可彰顯尊榮的袋包飾物。[宋史.輿服志一百零六]:「魚袋。其制自唐始,蓋以為符契也。其始曰魚符,左一,右一。左者進內,右者隨身,刻官姓名,出入合之。因盛以袋,故曰魚袋。宋因之,其制以金銀飾為魚形,公服則繫於帶而垂於後,以明貴賤,非復如唐之符契也。太宗雍熙元年,南郊後,內出以賜近臣,由是內外升朝文武官皆佩魚。凡服紫者,飾以金;服緋者,飾以銀。庭賜紫,則給金塗銀者;賜緋,亦有特給者。京官、幕職州縣官賜緋紫者,亦佩。親王武官、內職將校皆不佩。真宗大中祥符六年,詔伎術官未升朝賜緋、紫者,不得佩魚。」鞶囊、魚袋於造型上皆是附有繩索可繫於腰際的小袋子,依據不同材質與顏色來搭配不同品階之官服,其主要功能是用於裝載可表以身分的證物,如以現今的袋包功能來作為分類則可歸類於證件袋。

    古代官場中除了證件袋,尚有以皮革製成專供「笏」與筆收納的「契囊」,其顏色飾紫所以也稱為「紫荷」。具古書中記載;笏也就是古代官員上朝時所持的手板,手板上附有筆可供書寫紀錄,不需使用時可插於腰帶上或裝於紫色皮革袋內並使用左肩背負。[晉書.輿服志十五]:笏,古者貴賤皆執笏,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紳垂長三尺。笏者,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今之白筆是其遺象。三臺五省二品文官簪之,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不簪,加內侍位者乃簪之。手版即古笏矣。尚書令、僕射、尚書手版頭復有白筆,以紫皮裹之,名曰笏。[南齊書‧輿服志九]:百官執手板,尚書令、僕、尚書,手板頭復有白筆,以紫皮裹之,名曰「笏」。漢末仲長統謂百司皆宜執之。其肩上紫袷囊,名曰「契囊」,世呼為「紫荷」。[隋書‧禮儀志六]:笏,中世以來,唯八座尚書執笏。笏者白筆綴其頭,以紫囊裹之。其餘公卿,但執手版,荷紫者,以紫生為裌囊,綴之服外,加於左肩。周遷云:「昔周公負成王,制此衣,至今以為朝服。」蕭驕子云:「名契囊。」案趙充國傳云:「張子孺持囊簪筆,事孝武帝。」張晏云:「囊,契囊也。近臣負囊簪筆,從備顧問,有所記也。」由上述即可得知古代官員會背著裝有供筆記使用的記事板與筆去上朝議事。

    另有供盛放文具的「算袋」,官員所用者以色彩區分等差。[舊唐書.輿服志二十五]:龍朔二年,司禮少常伯孫茂道奏稱:「舊令六品、七品著綠,八品、九品著青,深青亂紫,非卑品所服。望請改八品、九品著碧,朝參之處,聽兼服黃。」從之。總章元年,始一切不許著黃。上元元年八月又制:「一品已下帶手巾、算袋,仍佩刀子、礪石,武官欲帶者聽之。文武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並金帶。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並銀帶。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並石帶。庶人並銅鐵帶。」在編年史中[資治通鑑.唐神功元年]:「賜緋算袋,對未五品,於綠衫上配之。」


中國古代的公務人員要隨身的袋包還真不少,配有官印之主管就需要有放綬印的「鞶囊」,大家上班進公司就要有個可放識別證用的袋」,收納作筆記用的手寫板跟筆的「契囊」,最後還得背個存放各式文具的「算袋;其各式袋包的形制還得符合中央規範,古代章服制度這種主要通過材質、顏色及符號來分類階級的管理模式,真是體現老祖宗博大精深的智慧。


參考資料:
乾陵的那些石頭
http://www.365geo.com/325.html 
http://www.scimao.com/read/417059